podcast連結: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461091d2-317b-4585-ac2b-1a3e533e4a66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dl2gCBKqkrY
應該有不少人遇到,在一個一尺立方的魚缸中,開缸七八個月了,生態也穩定了。但一開始因為放入沒檢疫水草,導致缸子裡冒出大量小蝸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垃圾螺」。即使持續手動夾除,到現在還是冒個不停的情況。想要依靠工具生物,但發現效果好像不太好,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比較好。
首先,這種小蝸牛通常是「囊螺」或「扁螺」,真正比較有效的捕食者,通常是巧克力娃娃。不過就算放了巧克力娃娃,也不是萬無一失,因為等到牠吃懶了、餵食習慣了,牠也可能就懶得抓螺了。更重要的是,不管放什麼生物進去,頂多只是維持平衡,但很難做到徹底清除。
真正能有效減少的方法,還是老老實實地手動。
但「手動」不是只看到一隻夾一隻,而要從根源開始處理,包括:
- 翻造景、吸底砂,把躲在底下的螺與卵也清除。
- 定期換水,降低水中有機物,讓螺缺乏食物自然減少。
- 特別注意草皮缸的底部積污,可以用細吸管在草皮上慢慢吸底。
老實說,這場跟螺的戰爭,就像減肥一樣——永無止境,但努力了就會變好。
要一次滅絕?抱歉,真的不可能,除非你願意:
- 直接下藥(但會傷到蝦、兔螺)
- 乾脆整缸清空重開。
下藥方面,比如苦茶粕、mebendazole這類藥劑確實有效,但問題是——它們對蝦、螺也很毒,而且很容易有殘留風險。簡單說,這些藥物要嘛溫和但殺不乾淨,要嘛有效但可能把你整缸其他生物也送走。
所以我們通常建議:如果不想毀掉整個缸,努力換水跟抽底,讓環境乾淨,囊螺自然會減少。這就像前陣子我們的兩尺缸也爆螺過,但靠著換水、撈撈撈,幾個月後也慢慢恢復正常。
至於未來要避免這種狀況呢?水草檢疫真的很重要!
最簡單的做法是:用明礬15克兑1公升水,浸泡水草30分鐘,一週一次,連續2-3次。這樣就能大幅降低風險了。
不過其實小螺本身沒有害,只是因為長得醜,才會被人討厭。
牠們也會吃水草爛葉、藻類殘渣,某種程度上甚至對缸子是有一點幫助的。只是,當螺太多,就代表缸裡有機物太多,提醒你該換水啦!
所以,與其一直煩惱為什麼有囊螺,不如問自己:
- 最近是不是有哪邊囤積了有機廢物?
- 換水夠不夠?
- 造景、底床有沒有卡髒污?
只要有機物減少,小螺自然變少。
如果真的無法接受?那就是兩條路:
- 整缸重開,重養蝦缸,這次用組培水草或好好檢疫。
- 放過自己,接受小螺共存的現實。
畢竟魚缸從來就不是無菌室,微小生物的存在,本來就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只要不影響魚蝦健康,就讓牠們當成是生態系的小小居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