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311f0814-0303-4f0f-b650-9d7b818241aa
Youtube: https://youtu.be/68rT0pUj_b0
很多人剛開始養魚,會先買幾隻試看看,過一陣子養順了,再陸續加魚。這樣做很合理,但就會遇到一個問題:一缸裡同一種魚,有些已經長得比較大,有些才剛進缸還很小隻。這時候該怎麼餵?要特別照顧小的嗎?多餵一點可以讓牠追上來嗎?還是乾脆分開養比較好?
大魚比較會吃,小魚常常吃不到
你可能會想:「反正是同一種魚,大家一起餵就好了吧?」
但其實在魚的世界裡,體型=地位。大魚比較兇、反應也比較快,小魚常常搶不到食物,就算敢衝上來,也可能馬上被趕走。你可能會看到這些情況:
- 飼料一丟下去,大魚立刻衝上來吃光,小魚只敢在角落撿剩的。
- 小魚想靠近餵食點,結果被大魚追著跑。
- 明明你每天都有餵,但小魚還是瘦瘦的,沒什麼長大。
這不是你餵得不夠,而是小魚根本沒辦法好好吃飯。這種狀況下,就要特別注意:小魚有沒有真的吃到東西,而不是單純看餵食量。
小魚可以吃壯,但不一定能長大
很多人會希望小魚「趕快追上來」,但要知道:魚的體態(有沒有肉、有沒有圓潤)可以靠餵食調整,但體型(整體大小、骨架長度)要靠長期慢慢累積。
如果小魚在還小的時候就一直處於弱勢、吃不好,牠的身體發育就可能落後,等到之後想補也補不回來。所以你可能會看到:
- 大魚越來越大,小魚怎麼餵都還是差一截。
- 小魚變得比較壯了,但整體就是還是比別人小一號。
這些都可能是正常現象。
小魚和大魚,其實該吃不同的東西
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的點:小魚和大魚的營養需求不一樣!
- 小魚在成長期,需要高蛋白、好吸收、熱量高的飼料。
- 大魚已經成熟,則需要控制脂肪、防止過胖,以維持良好體態。
但如果你只用一種飼料混著餵,就會變得兩邊都不理想:
- 飼料選給小魚用,大魚吃了可能會變胖、囤脂肪。
- 飼料選給大魚用,小魚吃了營養不足,長不壯也長不高。
這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分開餵、甚至分缸養,讓小的吃小的、大的吃大的,彼此互不影響。
不是吃多就會胖,還要看魚有沒有「安心吃」
你可能也會遇到這種情況:
「小魚我也有看到牠吃啊,怎麼還是都瘦瘦的?」
這可能不是餵不夠,而是壓力太大。在魚缸裡,弱勢的魚會表現出:
- 搶食很猶豫,吃幾口就躲走。
- 一整天都躲在角落,幾乎不太活動。
- 排便變得軟軟的,甚至拉肚子。
這種狀況下,餵再多都沒用,因為牠吃得不安心,也無法好好消化吸收。這時你應該做的,是想辦法降低壓力,像是:
- 多放幾個遮蔽物,讓小魚有地方可以躲。
- 改變餵食方式,或拉出來單獨餵小魚。
- 注意牠的便便、精神,判斷是不是還在消化不良。
不求一樣大,只求每隻都健康
很多人會希望自己魚缸裡的魚整整齊齊、大小一致,看起來比較漂亮。但其實就連專業養殖場也會告訴你:
「就算是同一批出生、吃一樣的飼料,也一定會有大有小。」
原因很多,像是:
- 每條魚的吸收能力不同。
- 有的天生個性就比較兇,搶食比較快。
- 有的體質比較敏感,容易被壓力影響。
所以我們真正該追求的,不是「每一條魚都一樣大」,而是:
✅ 每條魚都有吃飽、吃對。
✅ 每條魚的活動力、體態都在進步。
✅ 就算牠還是比較小,但沒有變瘦、沒有惡化,就代表你照顧得很好了!
所以如果你現在缸裡就有「一群老大魚 + 幾隻新小魚」的狀況,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 觀察搶食情況:每天餵的時候,多觀察一下小魚是不是有跟上。
- 選對飼料:給小魚用幼魚專用的高蛋白飼料,大魚則考慮控制脂肪比例。
- 分缸管理:如果真的差太多、衝突也很明顯,那就考慮短期分缸養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