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QA]天氣熱時,該增加還是減少餵食量?

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6845cbd9-6575-4baa-87c7-86599e587475

Youtube:https://youtu.be/bURW_oPPhl8

每到盛夏高溫時節,許多飼主常常感到困惑:氣溫上升,魚的代謝變快,是不是該增加餵食量?但同時又擔心水質惡化得更快,餵太多反而出問題。那麼,到底天氣熱時應該多餵還是少餵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魚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而變動。理論上,水溫升高,魚的代謝速度加快、活動力上升,應該會比較有食慾才對。但實際上,高溫反而常常出現「反效果」:有些魚在熱天變得懶洋洋,躲在陰影處不太動,也沒什麼食慾。為什麼?

這是因為水溫一高,水中的溶氧量就會降低。對魚來說,這就像人爬到高山上一樣,氧氣稀薄,走幾步就喘,哪還吃得下飯?這時你硬塞飼料給牠吃,不但可能吃不下,還可能增加牠的壓力,甚至引發腸道問題。

不過,天氣熱代表水溫升高,魚的代謝會變快,所需的能量自然也會上升。這時候,如果飼主因為擔心餵太多會弄髒水,或者怕魚吃太多造成壓力,就長期不餵食,反而可能讓魚出現「熱量攝取不足」的狀況,導致消瘦、虛弱,甚至降低免疫力,更容易生病。

那麼該怎麼判斷是否要餵食呢?這時就要回到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觀察點:魚有沒有想吃?

我們知道,魚在壓力大的時候,食慾會下降。這其實是牠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就像人類在緊張或生病時會食慾不振一樣。因此,如果魚還願意吃飯,反而是一種正向指標——代表牠對目前的環境壓力還能承受,生理功能尚未崩潰。

換句話說,在高溫下,如果你的魚主動靠近、追著你游、表現出強烈的食慾,這時候適量餵食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牠們代謝加快、能量需求上升,如果不補充,反而可能造成長期虛耗。所以與其問「夏天該多餵還是少餵?」不如換個角度思考:「現在的這缸魚,還想吃嗎?吃了之後,我有能力處理水質變化嗎?」

不過除了魚的狀況外,你自己能不能負荷餵食之後的水質變化也是一個要考量的點。餵食就是在製造污染。高溫時,污染後的後果更嚴重。只要一餵食,魚的代謝廢物、殘餌就會進入水中,這些很快就變成細菌的食物,加速水質惡化。溫度越高,細菌生長越快、溶氧越低,風險也就越高。

這時若沒有搭配增加換水量,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 細菌大量繁殖,溶氧快速下降,魚可能會浮頭、窒息
  • 水質變壞導致腸道菌叢失衡,出現消化不良、拉肚子或便秘等問題。

因此,高溫期間只要選擇餵食,就要有心理準備:「換水頻率必須更勤快」。如果你沒辦法應付,那就寧願少餵一點,甚至暫停餵食也無妨。不過如果你觀察到魚開始變瘦,表示熱量真的不夠,那你就得乖乖開始努力換水了。講到後來還是一切以魚的狀態為主。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養殖場在夏天中午絕對不餵食。不是魚不餓,而是因為那個時段水溫與紫外線都太高,換水不易,一不小心就容易出事。與其冒風險,不如乾脆跳過這個時段。對於我們養魚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沒有開冷氣或使用水冷系統,也建議不要在天氣最熱時餵食,讓魚好好休息。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天氣熱到底該多餵還是少餵?」

最好的答案是:「看魚,不看季節。

如果魚表現出強烈的食慾,飼主也願意配合勤換水,那就可以少量分次餵;但如果魚明顯沒精神,你又沒空處理水質,那不如讓牠休息幾餐,對牠可能更好。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