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6845cbd9-6575-4baa-87c7-86599e587475
Youtube:https://youtu.be/bURW_oPPhl8
有時候飼主會問:「我的魚最近看起來悶悶的,是不是因為我改了造景、拔掉水草、把牠最愛的球拿掉了?」
這樣的提問,可能會被旁人笑說「你太擬人化了吧!」但其實,這樣的觀察反而很重要。因為你已經發現了魚的狀態不對勁,願意從牠的角度去想事情,這本身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雖然我們沒辦法確定魚是不是真的會「憂鬱」,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一個動物長期無法做出自己想做的行為、或是牠習慣的環境突然被改變,牠們就會感受到壓力。而這種壓力,就會出現在牠們的行為上,看起來就像我們所說的「情緒低落」。
換句話說,當魚開始不吃飯、不活動、長期躲藏、或是原本很活潑卻突然變得呆滯,這不見得是牠「情緒不好」,但一定是在用牠的方式告訴你:「這裡不太對勁。」
牠們不是在「懷念」,而是在「失去功能」
很多人會以為魚「懷念那顆球」、「喜歡那根枯木」,但實際上,魚不會因為造景美不美、可不可愛而開心或難過,牠們在意的,是那些東西有沒有功能。
對我們來說,那顆小球只是裝飾;但對魚來說,可能是一個定點、一個遮蔽的轉角、一個躲藏點。你拿走的是一個「裝飾」,但對牠來說,是一個「工具」。當牠習慣使用的工具突然不見,自然會感到不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魚明明有你準備的漂亮洞窩,卻偏偏就是要鑽進過濾器旁邊的陰影、靠著加溫器旁邊一動不動。因為對牠們來說,那些不是「設計好的躲藏物」,而是「這裡看起來比較安全」。
所以,當你移除了一樣東西後,魚就變得悶悶的,這不是牠「憂鬱」了,而是牠的行為沒辦法被實現了。牠想躲,卻沒地方躲;想休息,卻找不到遮蔽物。你看到的「憂鬱」,其實是生理與行為需求無法被滿足的結果。
沒有偏好,是因為根本沒得選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魚明明平常都不怎麼用那個躲藏處,怎麼今天移除之後就變得很不安?這並不是因為那個地方多重要,而是牠其實沒有別的選擇。
在環境太單一、太空曠的缸子裡,魚常常只能「將就」,甚至連「偏好」都談不上。隨便一個物體、一個死角、一塊浮萍,都可能變成牠生活中極少數能利用的資源。
所以當你把那「僅有的幾個可以用的東西」移除時,牠的世界就只剩下空蕩蕩的一片,這當然會讓牠焦慮。這不是過度擬人化,而是非常現實的生物學問題。
我怎麼知道魚喜歡什麼?
魚的喜好其實沒那麼神秘,只是我們常常沒有給牠們「選擇」的機會。
同一個缸裡,不同的魚會有不同的選擇偏好。有的會整天黏在沉木下、有的喜歡塞在濾筒後、有的則喜歡游在開闊水域。這不代表誰比較快樂,而是每一條魚,都有屬於自己的偏好與個性。
這種差異,不是什麼「像人一樣」的性格特質,而是生物本來就存在的多樣性。這正是演化與自然選擇所留下來的結果。
所以,與其幫魚決定牠應該用哪個小窩、應該覺得哪根漂流木比較舒適,不如讓牠們自己選擇。如果你提供了足夠多的藏處與結構,觀察牠們的行為變化,牠們就會告訴你:牠們喜歡哪裡、不喜歡哪裡。
給魚一個可以自己決定的空間
所以,魚到底會不會因為你「拿走了牠最喜歡的東西」而憂鬱?也許牠不會真的坐在缸角流眼淚,但牠會明確地告訴你:「這裡變得不好住了。」
牠們不需要你幫牠布置一個完美的家,只需要你讓牠有選擇的機會。可以自己決定躲哪、什麼時候出來、要用哪個角落、從哪條路線探索。
這樣的空間,才是對牠們最有善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