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連結:https://sndn.link/towerfish/YCMtxN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GgOUvLk0Dg4
水產養殖中,新進魚苗的死亡率高低,往往與養殖環境、運輸壓力、疾病管理密切相關。以本次討論的鰻苗案例為例,飼養者在進口後發現魚苗大量死亡,並嘗試以抗生素治療,但最終發現病原菌對多種藥物具有抗藥性,導致無法有效控制死亡率。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探討如何改善養殖管理,減少經濟損失。
一、疾病爆發的可能原因
根據案例描述,鰻苗進口後每日死亡數百隻,並且在使用兩種不同抗生素(土黴素與氟苯尼考)後仍未見改善,最終經獸醫檢驗確認為愛德華氏菌感染,且病原菌已產生抗藥性。這種情況下,可能的原因包括:
- 運輸壓力導致魚體免疫力下降
- 魚類在長時間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到脅迫,免疫力降低,使環境中的病原菌更容易入侵。
- 場內水質狀況不佳
- 未能提供穩定的水質、氧氣與溫度,魚體可能已經承受極大壓力,在進入新環境後更容易發病。
- 環境病原菌的影響
- 水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細菌,當魚體健康時,這些細菌不一定會造成感染。
- 但當魚群因壓力或其他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原本與魚共存的細菌就可能引發疾病。
- 若養殖場環境管理不當,水質不穩定、密度過高、餵食過量等,都可能促使細菌快速繁殖。
- 抗生素的使用方式
- 在水產養殖中,抗生素一般需拌料餵食,因為直接投藥到水體中不僅難以控制劑量,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 健康的魚會攝取較多藥物,而已經嚴重感染的魚則可能無法正常進食,導致治療效果有限。
- 若藥量不足或使用時間過短,可能會讓細菌未完全被消滅,進而產生抗藥性。
- 但如果藥物使用過久,也可能選擇性地讓具抗藥性的菌株存活,導致未來治療更加困難。
二、抗藥性問題的根本原因
水產養殖中的抗藥性問題,往往與環境菌的抗藥基因傳播有關,而這次案例中的抗藥性可能來自兩個來源:
- 環境中的抗藥性菌株
- 養殖場本身的環境菌群可能已經對某些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當魚體發病時,使用抗生素並無效果。
- 這可能與當地水質、生物安全管理或過去的藥物使用歷史有關。
- 魚苗來源場的影響
- 若魚苗來自長期濫用抗生素的場地,它們體內的菌群可能已經具有高度抗藥性,導致即使更換環境,仍然難以用常規藥物治療。
- 這種情況下,即便飼養者在後續管理得宜,也難以改善魚群健康狀況。
三、面對大規模死亡的處理方式
當抗生素失效,魚群仍然持續發病時,養殖戶能做的主要是透過管理手段來減少損失。根據案例討論,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 搬池管理:減少環境中的病原壓力
- 迅速更換乾淨池水,將未發病或狀況較好的魚苗移至新的乾淨池中,並對原池進行徹底消毒(石灰、漂白水)。
- 此舉可降低環境中病原菌的密度,減少持續感染的風險。
- 減少餵食,降低水體負擔
- 在疾病流行期間,過量餵食會增加水質污染,使病原菌增殖更快。
- 因此,應適當減少餵食量,待魚群狀況穩定後再逐步恢復正常餵食。
- 強化魚體免疫力
- 補充維生素、礦物質或免疫增強劑(如β-葡聚醣),提升魚體的自癒能力,讓健康個體更快恢復。
- 重新評估魚苗來源
- 若相同問題反覆發生,應考慮更換供應商,確保魚苗健康狀況良好,降低未來疾病風險。
- 進口前可先少量試驗,確保適應性與健康狀況。
- 建立良好的水質管理機制
- 定期檢測水質,確保氨、亞硝酸鹽、溶氧量等參數在適當範圍內。
- 運輸與放養初期加強換水,以降低運輸壓力帶來的健康風險。
四、避免未來同樣問題的發生
為了降低未來養殖過程中因抗藥性導致的疾病風險,養殖戶應該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機制,包括:
- 嚴選魚苗供應商
- 盡可能選擇健康管理良好、抗生素使用規範的場地購買魚苗,並現場參觀確認場內生物安全措施。
- 觀察場內的衛生條件,如是否有防鳥措施、消毒管理、員工作業流程等,以判斷其可靠性。
- 運輸與放養管理
- 確保魚苗運輸過程中不受過多壓力,並在到場後先低密度飼養一段時間,讓魚適應新環境,降低疾病風險。
- 提高疾病防範措施
- 減少抗生素依賴,改用非抗生素方式來提升魚群免疫力,例如使用益生菌、營養補充等輔助措施。
- 在疾病發生初期,立即進行水質檢測與環境調整,而非直接投藥,以降低抗藥性風險。
結論
本案例中的問題並非單純由於抗生素使用錯誤,而是受到魚苗健康狀況、環境菌群抗藥性、運輸壓力等多重因素影響。當抗生素已無效時,養殖戶應回歸基本管理,透過換池、消毒、水質管理、營養補充等方式來降低損失。未來,應慎選魚苗來源、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疾病發生率,提升養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