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QA]換缸後蝦子還是陸續死亡?背後的原因與解法

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f393bfb5-5295-45b6-9867-b7462eee789d

Youtube:https://youtu.be/yozzGkHSSzQ

許多蝦友都有類似經驗:蝦子剛入缸一切安好,但幾週或幾個月後,蝦子開始陸續死亡,直到半年後缸裡一隻不剩。換過缸、換過系統、甚至換過水源,結果還是一樣。到底問題出在哪?

其實,蝦子的「慢性死亡」大多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環境、營養、水質管理等長期累積的結果。

 

一、換水與水質穩定

蝦子對水質變化的敏感度遠高於魚,尤其在硬度、微量元素、氨氮累積上更挑剔。

  • 換水量太少
    換水的目標是讓 GH/KH/TDS在物種需求範圍,雖然GHKH的變化對魚和水草來說相對簡單,但對需要穩定離子組成的蝦來說,如果長期不換水,或是換水量不足可能會讓GHKH可能長期處於「邊緣缺乏」。微量元素、鈣鎂離子逐漸耗盡,導致脫殼困難。
  • 水源差異不大
    有些人嘗試不同水源(過濾水、自來水),但當地水質差異不大(如新竹水屬於中等硬度),對蝦的影響有限,真正問題可能在於元素補充不足而不是水源種類。

 

二、營養與脫殼失敗

蝦的殼主要由鈣質構成,脫殼過程需要足夠鈣和其他微量元素。如果營養長期不足,即使環境穩定,也容易慢慢出現脫殼失敗,造成蝦子一隻隻死亡。

  • 魚飼料不一定足夠
    魚飼料的鈣磷比偏低(魚能從水中吸收鈣,但磷需從飼料中獲得),長期餵魚飼料的蝦,若水質偏軟,就有缺鈣風險。
  • 補充方法
    • 使用專門的蝦飼料(加強鈣質)
    • 餵食天然高鈣食材:燙過的桑葉、青江菜、南瓜、高麗菜、節瓜、小黃瓜等
    • 避免長期完全依賴單一餌料

 

三、農藥、化學物質與外部環境

蝦對農藥、精油、殺蟲劑等化學物質的敏感度極高。即使人和魚沒事,蝦也可能中毒。

  • 常見風險
    • 投餵過的蔬菜若有農藥殘留
    • 缸附近燃燒精油、線香、殺蟲劑飄散
  • 不過這類通常是急性死亡(短時間大量暴斃),而不是一週一隻慢慢死,因此慢性死亡與此問題關聯較低。
  • 若每次換水或施肥後 24–72 小時內固定有幾隻出事,請檢查水質、藥物/肥料是否對無脊椎安全,必要時活性碳 24–48 h 過濾並暫停可疑添加。

 

四、空間、密度與壓力

蝦子也有領域性與壓力問題。雖然賣場缸能塞滿蝦子而不打架,但那是因為「暫時環境」與「高密度短期飼養」。
家庭缸中若密度過高、躲藏處不足,長期下來壓力會累積。

  • 躲藏空間
    • 水草缸通常躲藏處足夠,但若是草皮缸、石景缸,遮蔽不足,蝦子長期暴露在強光與開闊空間會有壓力。
    • 建議增加浮水植物(如水芙蓉)、細葉水草、陶瓷躲藏管等,模擬自然環境。
  • 適當密度
    • 1.5 尺缸:米蝦建議 10–12 隻為宜
    • 過多密度需要額外餵食,否則資源不足會加速死亡

 

五、觀察與對策

  1. 先確認死亡模式
    • 若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先排查毒性(農藥、重金屬)
    • 若長期慢慢死亡,多半是營養、水質問題或壓力
  2. 營養補充
    • 輪換餵食不同天然食材
    • 若不方便改水質,可從食物補鈣補微量元素
  3. 環境調整
    • 確保換水頻率足夠補充消耗離子
    • 確定水中NH3NO2-=0NO3-也不要超過20ppm
    • 增加躲藏空間與表面積,降低壓力
  4. 不要盲目依賴藥水
    • 微量元素添加劑雖有效,但要注意和水草需求平衡,避免水草不耐鈣鎂而受影響

 

結語

蝦子換缸、換系統、換水源後仍死亡,往往不是「換缸」本身的問題,而是換缸後長期管理沒有維持穩定的營養與水質條件。蝦比魚更挑剔,牠們的慢性死亡是環境微小缺陷長期累積的結果。

想要讓蝦安穩度日,關鍵不是一次性的「完美換缸」,而是持續穩定的水質管理、合理的營養補給,以及充足的安全空間。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