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不建議定期驅蟲?

為什麼魚不建議定期驅蟲?

相信各位在網路上尋找資訊時

常常會看到吃紅蟲就要定期驅蟲

魚缸要定期消毒魚會更健康

這類型的說法

 

而狗貓也確實會需要定期驅蟲

但為何我們不建議魚定期驅蟲、定期消毒呢?

 

有兩個理由

一個是因為魚身上的好發疾病

只有三種結果

可以根除、只能共生、無法治療

 

一個是因為魚藥和其他動物用藥有本質上的不同

 

狗貓要定期驅蟲的原因是

他們不像是魚生活在封閉的水域中

他們會跟外界環境接觸

所以只要不定期下藥

他們就可能被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可能會危及生命

治療也不算簡單

而預防給藥的藥物可以在狗貓體內

提供數個月的保護效果

他們的身體也確實能代謝這些藥物

在這樣的考量下

定期下藥的利大於弊

 

但魚並非如此

他們的疾病是來自於其他生物

或是來自於環境中

 

來自其他生物的疾病

可以透過檢疫盡量預防

而大多也能透過特定藥物完全的根治

所以沒有定期下藥的必要

如果需要定期下藥

就代表說治療並不確實

 

而那些來自環境的病源

都是環境(包括腸道)常在的微生物

怎麼殺都殺不完

所以比起定期下藥、消毒

更重要的是要如何維持魚的健康、環境的整潔

讓魚可以跟這些病源共存

 

而最後一種

無藥可醫的疾病

就更不用考慮下藥了

 

因此在魚的世界裡

不存在需要定期下藥與消毒才能抑制的病原

 

大多是飼養管理上有所缺失卻無法修正(例如:大型展演單位系統無法隨意變更)

或是某些理由無法根除疾病(例如:水產養殖水與外海相通)

在不得不的情況下才會採取定期下藥或消毒的手段

 

但一般家庭觀賞魚的系統相對單純

基本上不該有這類型的狀況出現

如果有疾病會定期出現

就一定要找出原因

並且去做改善

 

而不推薦這麼操作的理由

則是因為魚藥和其他動物的藥物基礎不同所導致

 

魚和狗貓有兩個影響藥物設計的重大差異

一個是魚藥下水中居多

一個則是魚是非常多物種的總稱

 

藥物的穩定性

會嚴重的受到水質性質的影響

不同水域中藥物存留的時間差異極大

毒性差異也很大

而魚種本身的物種差異就極大

 

所以魚藥不像是陸生動物的用藥

可以很好的預測這個藥物可以在魚體內作用多久

就算是同一種魚

也會因為飼養的環境不同

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所以魚藥的設計

大多是針對某一病原菌

只要這個藥物濃度可以在一般的飼養條件下

殺死特定病原

而同時又不會造成多數魚種的死亡或不可逆的傷害

 

因為充滿了不確定性

加上魚的物種和品系又非常多

感染這些魚的微生物們更加繁多

所以每次用藥都可能是一次的賭博

 

沒有人能保證

這些藥物對魚的安全性到哪裡

(別忘了魚不舒服不一定看得出來)

或是這次治療一定能夠殺死你想殺的微生物

 

因為有太多未知的風險

所以只有魚生病的時候

才是我們不得不賭博的時候

也就只有魚生病的時候

可能可以用的藥才會是利大於弊

 

在連疾病都還沒發展之前

隨意的下藥

就是種亂槍打鳥的作法

通常殺掉的常在菌會比致病菌還要多

反而魚會更容易生病

 

那如果你缸內致病菌比常在菌多

是否比起下藥

更該檢討一下整個的缸體配置了呢?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