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在2017年發表的文章
"Potential welfare issues of the Siamese fighting fish (Betta splendens) at the retailer and in the hobbyist aquarium."
很好的總結了鬥魚照顧可以特別注意的重點
因此特別翻譯出來給各位參考
在家中飼養泰國鬥魚時,可能遇到的潛在動物福利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openjournals.ugent.be/vdt/article/id/75785/)
簡介
養魚是一種流行於全世界流行的嗜好。每年有超過數十億隻的觀賞魚被售出。其中泰國鬥魚是淡水觀賞魚中,特別受人青睞的魚種之一。泰國鬥魚佔了泰國(泰國是觀賞魚出口大國)觀賞魚出口量的10%。
近年來科學家對經濟魚的動物福利越來越感興趣,也做了許多研究,然而針對觀賞魚最佳照護方式的研究卻十分稀少。這使得觀賞魚的飼主只能依賴非科學的照護手冊、自身或其它人的經驗來飼養魚隻。也因為缺乏科學的背景,因此市面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飼養缸體(各種造景與尺寸)、養魚設備(不同的過濾、照明、加熱系統)與配件(魚缸內裝飾物、水草…)。飼養魚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甚至有一些飼養方法十分極端。例如將泰國鬥魚飼養在沒有過濾、水草與加溫系統的小花瓶中。水族店也是使用類似的玻璃小缸展示販售這些泰國鬥魚。且為了讓這些鬥魚能看到彼此,展現出攻擊動作吸引客人購買,鬥魚的展缸會放得十分靠近。這樣的飼養模式不只讓水質難以維持,過小的活動空間、與不間斷的攻擊行為也可能對魚隻造成潛在的問題。
由於我們對魚的生理與認知越來越了解,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同意,魚跟陸生動物一樣具有感知能力,也能感受痛苦。不過關於魚的感知能力有一些意見上的分歧。以魚感受痛苦的能力為例: Sneddon發現了虹鱒身上有痛覺的受器,當痛覺被啟動後,魚隻也會有行為上的變化。但部分科學家認為,雖然魚能感受疼痛,但不代表魚會因為疼痛而產生不良情緒,因為魚隻的腦還沒發展出跟情緒有關的新皮質。關於這件事情目前辯論還正在進行中。但除了痛覺之外,魚也有像是哺乳類跟鳥類一樣的複雜行為,例如可以透過觀察學習,這代表魚有很大的機會具有感知能力。也有不少研究發現壓力會導致魚隻的不良反應,因此魚可能會因為壓力而感受到痛苦。
文獻中有三種評估動物福利的方式。1. 動物的生理功能正常 2. 最小化痛苦與促進滿足感 3.提供動物自然場所。而另一種評估方式則是廣為人知的五大自由(免於缺乏營養、飢餓與乾渴的自由;免於生理上及心理上不適的自由;免於疾病與傷害的自由;免於恐懼與緊迫的自;自然表現行為的自由),他結合了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本篇所提到的福利則是採用Broom的定義,動物福利就是動物個體可以對環境做出嘗試的狀態,其中也包含了Fraser 提到的三個重點(身體健康、自然行為、感受)。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關於魚隻動物福利的研究,但針對特定物種的研究卻十分稀少。而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結合對鬥魚已知的生物知識和飼養觀賞魚的一般資訊,去提出可能影響鬥魚福利的潛在問題。
物種描述
泰國鬥魚(Betta splenden)是在1910年首次被C.T. Regan描述的魚種。野生的鬥魚為褐綠色,不論公母體長皆為5-5.5cm。但被馴養的鬥魚體型可以到6-6.5cm,母魚會略小於這個尺寸。圈養鬥魚能表現出各式各樣的顏色,而通常母魚的顏色沒有公魚那麼鮮豔。圈養鬥魚有兩大品種,一種是為了打架,另一種則是為了觀賞。而就筆者瞭解的範圍,歐洲只有觀賞用的鬥魚流通。
鬥魚源自於泰國。他們天然的棲地為植被豐富的稻田跟淺池。這些植物可以保護鬥魚,不讓鬥魚被白鷺鷥、蒼鷺、翠鳥這些吃魚的鳥攻擊。鬥魚生活的水域大多是高溫、低氧、偏酸性。
鬥魚是肉食性的魚隻,主要靠孑孓跟其它水生昆蟲提供其所需要的蛋白質跟脂質。據估計,一隻鬥魚一年可以吃掉一萬到一萬五千隻的孑孓。鬥魚是攀鱸科的魚種,因此具有迷鰓。迷鰓是由咽喉衍生出來的憩室,迷鰓讓魚能夠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因此鬥魚可以生活在溶氧量為0-2ppm的水域中。而迷鰓器官也提供了鬥魚建構泡巢時所需要的空氣。鬥魚會在領域的中心點建構泡巢。泡巢是領地標記,也是母鬥魚產卵的地方。鬥魚是一種以攻擊行為和領域性而聞名的魚種,諸多關於鬥魚的研究也圍繞著這兩個議題。亞洲地區也會拿鬥魚來進行格鬥比賽。如果把兩隻公鬥魚放入一個水族箱中,通常他們會打到其中一方死亡才會停止。
環境相關因子
水質
水質維持是飼養魚時很重要的一環。水質是由各種水質參數構成,包括:水溫、溶氧、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等。當水質超出魚隻最佳的適應範圍,就可能會對魚隻生理造成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死亡。野生魚都能適應其自然環境的水質,包括鬥魚也是如此。鬥魚棲地的平均水溫為29.9 °C ± 1.4,pH則落在5.28–5.80。(譯者: 2022年有一篇針對印尼鬥魚的的研究指出,鬥魚野生棲帶的溫度為23.7 -31.9°C,pH 範圍為 5.24 - 8.51)而目前並沒有針對鬥魚適合的最佳水質的學術研究。只有一篇關於最佳繁殖溫度的研究。作者以鬥魚築泡巢的行為作為健康指標,當水溫低於24.4 °C或高於27.7 °C的時候鬥魚都不會築泡巢。而水溫為26.6 °C的時候泡巢的數量最多。因此作者認為26.6 °C是最適合鬥魚繁殖的溫度。雖然這個溫度可能是最適合魚卵發育的溫度,但也可能最接近公鬥魚適合的溫度。否則公鬥魚在育幼的過程中就會因為溫度不適應而出事,最終導致族群滅絕。
氨氮的循環則是另一個重要水質因素。細菌會把魚的糞便跟殘餌轉化成氨,接著轉化成亞硝酸與硝酸。低含量的氨與亞硝酸都可能造成觀賞魚的問題。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關於鬥魚中毒劑量的報導。(譯者:2023年有一篇研究顯示已經確立了鬥魚的96小時LD50,氨氮是1.7g/L,亞硝酸鹽為1.2 g/L 遠超過一般觀賞魚的耐受能力。因此水質惡化大多不是鬥魚死亡的原因,不過惡劣的水質中病原也會較為強勢,鬥魚最後可能是死於疾病感染)而因為不同魚之間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因此也無法從其他魚種推估鬥魚的狀況。此外魚缸中的殘渣被細菌分解時,也會降低水中的溶氧量,這對某些魚來說很致命。但因為鬥魚是迷鰓魚,因此這對鬥魚來說可能不是什麼大問題。
為了維持良好的水質,魚缸應該要有過濾器或定期換水。過濾器可以用物理的方式去除固體的廢物,也能提供細菌附著的位置。在不額外添加市售細菌的情況下,過濾器需要花40-60天的時間建立。當過濾器建立起來後,氨跟亞硝酸的濃度就能維持在低值。如果沒有過濾器,則需要靠換水來維持水質。根據水質檢測試劑商的說法,硝酸鹽過高也可能會傷害魚隻。但目前沒有硝酸鹽濃度對家庭水族箱中生物影響的相關科學論文發表。這可能只是魚隻飼養者的經驗。
(譯者:2024年有一篇研究顯示,鬥魚在40ppm的NO3-中待上96小時會有焦慮反應。因此NO3-濃度確實會影響鬥魚的動物福利)此外也沒有任何關於鬥魚排泄量的研究。如果可以了解鬥魚的排泄量,那就可以計算出鬥魚需要的最小水體量和換水頻率。不過最近有不少長期低劑量的亞硝酸與硝酸對魚隻健康與生長影響的論文研究。有研究指出植物的存在可以減少環境中25%的氮,不過這件事情要怎麼運用在鬥魚缸中,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食物跟營養
營養對觀賞魚的健康很重要。每天要吃入多少食物才能維持體重,因不同的魚種而異。例如:斑馬魚需要< 2.4 %體重的食物、日光燈需要1.9 %體重的食物、銀馬甲需要< 1.5 %體重的食物、紅肚鳳凰需要< 1.0 %體重的食物。不過鬥魚需要多少食物仍是未知。
野生鬥魚是以孑孓為主食,圈養的鬥魚則以飼料為主食。飼料有品質穩定、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以及可以降低病原汙染(例如分枝桿菌)風險….等優點。然而跟純給飼料相比,如果可以同時提供活餌跟飼料,鬥魚的生長、繁殖跟存活率都會變高。
飼料中蛋白質的來源跟比例也是一大重點。吃動物性蛋白的鬥魚其生長速度、產卵量跟孵化率都比吃植物性蛋白的鬥魚好。而幼年鬥魚最佳的蛋白含量是31-35 %,過高或過低生長狀況都會變差。如果母鬥魚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低於35%,則其卵巢發育和卵子的品質都會較差。高於45%蛋白的食物也不利於鬥魚的成長跟繁殖,這可能是因為蛋白質代謝會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與產生較多的氨。較多的氨可能會抑制魚隻生長。而當魚隻餵食過量時,食物殘渣、過多的糞便、尿液都會造成水質惡化。這也是不要太大量或太頻繁的餵食魚的主要原因。而在鬥魚身上建議一天最多餵食兩次。(譯者:飼料中標示的粗蛋白,不等於實際上的蛋白質含量,因此不建議單純透過粗蛋白去選擇鬥魚飼料,還是要觀察鬥魚的生長狀況決定。這段只能代表,高蛋白飼料對鬥魚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類胡蘿蔔素在鬥魚身上也很重要,因為他是免疫反應中的必須元素。而這也是魚體色素的來源之一,紅色系鬥魚需要攝取類胡蘿蔔素才能保持顏色。當給紅色系鬥魚補充類胡蘿蔔素時,他們的體色會變成深紅色,身體的免疫能力也會更好。而給藍色鬥魚補充類胡蘿蔔素,雖然體色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其免疫力提升的程度高於紅色鬥魚吃類胡蘿蔔素。在其他魚隻跟鳥類身上也有觀察到吃類胡蘿蔔素後免疫能力提升的現象。但目前還不知道的是,補充類胡蘿蔔素後紅色鬥魚免疫力的提升較少的這個事實,是否會對紅色鬥魚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水族缸尺寸
野生鬥魚的活動平均密度為每1平方公尺會有1.7隻鬥魚(範圍為0.5隻到4.8隻)。公母比則為1:1。由於鬥魚具有迷鰓器官,因此很多人會認為飼養鬥魚不需要太大的水體量,因為鬥魚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雖然鬥魚可以克服,小水體中溶氧量會快速下降的問題,但小水體也面臨著廢物會快速累積的風險。雖然小水體還有可能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但現今的科學主流,主要是依據髒污累積的速度去決定水族缸的尺寸大小。Ornament Aquatic Trade Association建議每個水族缸至少要有4L的大小,以防止毒素快速累積,然而這個建議中並沒有考慮魚的種類。而目前沒有專門給鬥魚的水族箱尺寸建議,Goldstein (2004)在其鬥魚手冊中也只寫了”大的水族箱會比小的水族箱好”這樣的模糊建議。
社會關係與缸友互動
鬥魚是有領域性的魚種,尤其是公魚領域性更為強烈。因此在飼養環境,如果同時飼養兩隻以上的鬥魚或跟其他魚種混養,都可能會造成魚隻的社交壓力,而導致福利問題。雄魚之間很常出現攻擊性行為,而從代謝的角度來說,這個行為對身體造成不小的負擔。雄魚分泌的雄性激素會促進雄性特徵的發育跟維持。而當攻擊行為出現的時候,魚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會增高。而其他與攻擊行為無關的互動,則會讓魚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下降。在其他魚類身上有發現雄性激素與壓力激素存在負相關,也就是雄性激素高的時後壓力激素會較低。展現出攻擊行為對鬥魚來說是一種正向的回饋。因此給鬥魚照鏡子,並且讓他展現攻擊行為,是一件可以做為訓練獎勵的正向操作。
但如果把鬥魚單獨放一缸,但讓他可以一直看到隔壁的鬥魚時,隨著時間過去攻擊行為會減少。這整件事情會需要一天到數天的時間,而不同攻擊行為的表現(例如:展鰓、噬咬、吞空氣),會在不同的時間點慢慢減弱。但目前不確定這樣的表現是因為習慣了旁邊有另一隻鬥魚,還是這是一種習得的無助。而雖然在接觸不到隔壁鬥魚時,這些攻擊訊號會隨時間減弱,但當真的要開打的時候,攻擊訊號減弱的事實並不會影響到戰鬥的過程與結果。
母鬥魚只有在交配前的24小時才會選擇跟公鬥魚待在一起,其他時候比起有公鬥魚的陪伴,更喜歡獨處。如果把母鬥魚跟公鬥魚放在一起,母鬥魚會想辦法把自己藏起來,並且展現出壓力反應。當讓母鬥魚選擇要靠近一隻公鬥魚,或是靠近一個母鬥魚群體時,母鬥魚較喜歡靠近母鬥魚群。雖然母鬥魚偶爾也會互相打架,但通常一群母鬥魚,尤其是魚隻數量較多時,很少會有攻擊行為出現。
雖然大多因為領域性的關係,會把公鬥魚分開飼養。但如果空間夠大,也是可以在缸中維持一個穩定的鬥魚群落。Goldsteins (1975)曾經成功的在一個展臂尺寸為229 x 38 x 51 cm的L型魚缸中飼養了7隻公鬥魚跟8隻母鬥魚,而且這些鬥魚之間沒有出現致命的打鬥行為。
如果把鬥魚跟其他魚種飼養在一起,則魚隻會出現一些行為上的改變。公鬥魚可能會對其他魚種展現攻擊行為,並且發起挑戰。不過也有科學家觀察到,當鬥魚對鼠魚發起挑戰時,由於鼠魚沒有任何反擊的動作,因此戰鬥很快就結束了。這在後來也被證明,所謂的打鬥需要雙方都有意願才會展開。像是蓋斑鬥魚跟麗麗與泰國鬥魚相遇時,他們會激烈的打上一小時。
環境豐富化
目前有越來越多對魚類環境豐富化的研究,特別是針對生活在貧瘠環境(例如實驗室)的魚的研究更多。大多數圈養環境都與生物的自然環境不同,而這件事情可能有損動物福利。因為複雜的環境可以提供生物躲藏處,而讓動物能夠產生對環境的控制感。這件事情已經在大鼠實驗上得到證實,只要讓動物覺得其可以掌控環境,就算是惡劣的環境下,壓力也能明顯減少。而對魚來說環境的威脅可能是其他魚、人類或其他飼養的寵物。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動物如果幼年時期生活的環境豐富度較高,則他往後的環境適應力、神經可塑性、大腦與小腦的發育都會比較好。
鬥魚是生活在充滿植物的淺水中,這些植物可以讓鬥魚不被鳥吃掉。由於在魚缸附近的活動都可能會被鬥魚視為一種威脅,因此也需要提供遮蔽物,讓鬥魚可以逃避這些威脅刺激。而像是斑馬魚跟寡鱗無鬚魮會選擇有植物的環境。由於野生的鬥魚跟斑馬魚生活的場所類似,面臨的威脅也相同,因此有人建議鬥魚飼養的環境遮蔽物的設置可以參考斑馬魚的需求。
除了提供營養外,食物跟覓食行為對圈養的動物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刺激。比起不勞而獲,動物更喜歡努力之後獲得食物的感覺。覓食的時候,鬥魚會停在水面附近補充水面上或水中的獵物。當鬥魚第一次攻擊失敗時,獵物就會逃跑。如果這些獵物在水中,則會想辦法尋找掩護,而鬥魚就會表現出追逐的行為。由於鬥魚具有捕獵的行為,而這對他們來說也可能很重要。但我們餵食飼料或冷凍昆蟲的時後,這些食物只會漂浮或下沉,無法滿足鬥魚追逐的行為。而如果提供圈養的肉食哺乳類捕獵的機會,能大幅的減少刻板行為的產生,這也認被認為夠提高動物福利。
動物相關因素
疾病
由於這一篇文章只專注在鬥魚,因此其他像是白點病或爛尾這類普遍所有觀賞魚都會遇到的問題,就不另外贅述。
柱狀病對鬥魚的致病性很強。受感染的魚體表會有潰瘍傷,且體表會出現帶黏液的絲狀斑塊。而這個細菌也會定居在鰓組織上,一開始會造成鰓末端壞死,最後可能導致整個鰓的壞死,這會造成致命的滲透壓失衡。這個疾病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但是也有不少細菌已經產生了抗藥性。目前這隻細菌在鬥魚跟其他魚身上的盛行率仍未知。除了Goldstein出版的書籍外,也沒有其他資料記錄鬥魚的此類疾病。
另一 個鬥魚常見的疾病是甲藻造成的胡椒病。魚苗尤其敏感。當水質惡化的時候,這隻寄生蟲就會大量繁殖。主要感染魚的皮膚跟鰓,會導致體表跟鰓的細胞增生、出血、壞死,最後也會因為滲透壓異常而死亡。這個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因為當魚苗遇到此類疾病的時候會出現大量死亡。
最後,分枝桿菌是泰國繁殖場中最常見的鬥魚死亡原因,而這也是一個人畜共通傳染病。這個疾病發展速度很慢,會在魚的肝臟、腎臟、脾臟中形成肉芽腫。受感染的魚會有厭食、眼睛凸出、角膜炎跟骨骼畸形的症狀。人類被感染則會出現皮膚的潰瘍。泰國繁殖場鬥魚的分枝桿菌盛行率為0-8%。M. fortuitum 和 M. marinum是兩個最常見的菌種。一篇關於義大利觀賞魚的研究,分析了家庭水族箱中快死或死亡的魚隻體內分枝桿菌的盛行率。所有觀賞魚的分枝桿菌盛行率為46.8%。其中39個鬥魚檢體中,有26條鬥魚體內含有分枝桿菌。另一篇也是義大利的調查中發現,所檢驗的312隻魚當中,有45%的魚有分枝桿菌感染的現象,大多數的鬥魚被感染,但論文中沒有提到實際的感染比例。
身體型態
公鬥魚因為優雅且修長的鰭而受喜愛。但鰭也是活生生的組織,其中含有神經細胞,受損的時候也會感到疼痛。雖然目前沒有跟鬥魚魚鰭有關的特殊疾病。但偏長的鰭可能會成為缸內其他生物的攻擊目標。此外大型的鰭是否會對鬥魚造成移動上的困難也是個需要考量的點。因為在其他長尾巴的魚,像是劍尾魚或燕子美人,確實有發現長尾巴的雄性個體有更高的基礎代謝。而燕子美人跟孔雀魚的游泳速度,不會因為尾鰭偏長而降低,但斑馬魚的游泳速度會被影響。
(本文中的討論因為只是把上面的資訊整理後簡述一次,因此就不另外翻譯)
結論
小型的無過濾水族箱,以及對鬥魚代謝的不了解,可能會導致水質的惡化,而導致潛在的福利問題。
分枝桿菌普遍存在於鬥魚的活餌、鬥魚身上與鬥魚廠中,這也是一個會影響鬥魚福利的重點。
母鬥魚最好一次飼養一群,而除了繁殖期之外不要讓他跟公鬥魚接觸。公鬥魚最好不要跟其他鬥魚一起混養,而跟其他物種混養也要注意是否有攻擊行為的出現。
公鬥魚長期的看到隔壁的其他鬥魚,有可能會造成福利上的受損,但這點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最好可以在飼養缸中加入植物,這具有減輕壓力的功能。
不過以上這些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有辦法知道這些是否是真的會造成魚隻的動物福利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