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連結: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d9deae34-6aa9-410c-ae15-2ff47b7607f3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PBzS3PbEmmM
在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過濾系統的選擇與搭配是一個常被討論的主題。當飼主使用有造景的魚缸時,通常會將過濾功能分散,因為魚缸內的造景物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培菌功能,這有助於穩定整個水質環境,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若將所有的培菌工作集中在過濾器內,一旦清潔或設備故障,就可能迅速失去大部分的過濾能力,導致「倒缸」危機。
然而,有些情況下必須使用裸缸,例如育幼缸、檢疫缸、醫療缸或某些魚類的特殊需求(例如慈鯛或錦鯉)。裸缸環境通常不允許放置大量造景物,因此過濾的責任幾乎完全落在過濾系統上。這種情況下,關鍵點仍然在於「分散風險」。
短期使用的裸缸,例如育幼缸或檢疫缸,通常只需單一過濾系統即可(例如單一的水妖精或內置過濾)。由於這些缸體使用時間不長,培菌面積需求有限,只要確保基本的清潔與培菌能力,並且勤換水即可穩定魚隻的健康狀況。
但如果是長期使用的裸缸,就必須特別注意過濾系統的搭配。建議飼主至少使用兩套過濾系統,例如「一套缸內過濾配合一套缸外過濾」的方式。所謂缸外過濾,指的是濾材不會浸泡在主缸內的水中(如上部過濾、底濾或圓筒過濾);而缸內過濾則是指濾材會一直浸泡在缸內水中(如內置過濾或水妖精)。這種搭配的好處在於,一旦停電或其中一套過濾器故障,另一套仍能提供基礎的過濾能力,避免水質快速惡化。
另外,使用裸缸時,應該避免每次清潔都將缸壁刷得太乾淨,尤其是壓克力或塑膠缸體,這些表面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培菌功能。如果每次清潔都將這些表面徹底清洗,將減少培菌面積,影響水質穩定性。
有人擔心同一魚缸內使用多套過濾系統,可能會出現「不同細菌互相排斥」的狀況。事實上,這種說法並無根據。細菌在同一個水體內自然會找到平衡點,飼主需要真正注意的是水流的流向與順暢度。如果兩套過濾系統的水流相互衝突,可能會在缸內產生死水區或亂流,導致髒污無法有效進入過濾器內,反而降低整體的過濾效率。
總結而言,不論裸缸還是有造景的魚缸,濾材搭配的核心概念都是「分散風險」。裸缸在長期使用時,尤其需要搭配多重過濾系統,避免過濾功能集中單一設備,以提升整體魚缸環境的穩定性,減少水質惡化的可能性。短期使用的裸缸則可以視情況簡化系統,但也要確保基本的培菌與過濾能力,這樣才能提供魚隻安全且健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