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e15fa106-afda-4280-bfc1-926dfa07252a
Youtube:https://youtu.be/PFRilS6-J_c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魚蝦都活得好好的、水質數值也都正常,但魚缸邊緣卻總是有一層不太會破的泡泡,甚至換水後不就又重新出現。這些泡泡看起來沒什麼,魚也不會立即的出問題,但其實是在提醒你缸裡的代謝平衡開始偏掉了。
這些泡泡到底是什麼?
這種泡泡大家常稱作「蛋白泡」,但它不一定是蛋白質,而是水中溶解有機物太多的結果。當魚缸裡的有機物累積過多,水的表面張力會下降,泡泡就不容易破,久而久之就會聚成一層薄膜。
這些有機物從哪裡來?主要有三個來源:
- 魚蝦的排泄物與殘餌分解物
- 濾材、造景或底沙中細菌代謝後的分泌物
- 水草、植物分泌的多醣,以及飼料中的油脂或營養成分
在海水缸中,我們會用「蛋白除沫器」把這些泡泡去除;但淡水缸沒有這個設備,泡泡就會一直浮在那裡這時候,就代表系統負荷開始偏高了。
為什麼一開始都沒事,過一陣子才會這樣?
很多人覺得奇怪:「我開缸一開始都好好的啊,為什麼兩個月後才冒泡泡?」
這其實是正常現象。因為缸在初期穩定後,問題反而會「慢慢浮現」。
常見原因如下:
1️⃣ 魚長大、代謝變多
隨著魚體重上升,排泄量也會增加。
原本「剛好能撐」的過濾系統,慢慢就變得吃力了。
2️⃣ 濾材老化、孔隙堵塞
許多濾材雖然培菌面積大,但同時也容易卡有機物。
外觀看起來乾淨,但裡面的孔隙中堆滿了細菌代謝後的殘渣。
3️⃣ 清潔頻率太低
當缸子穩定後,很多人會開始「少動它」,結果有機物就越積越多。
有時候只是你太久沒清潔環境的結果。
4️⃣ 飼料變質或魚吸收不良
若飼料放太久、受潮或油脂氧化,魚雖然還吃,但吸收率會下降。
這時候牠們的排泄物中就會含有更多未消化的脂肪與蛋白質,
而這些成分,正是「泡泡」的來源。
怎麼一步一步找出真正原因?
別急著一次全都調整。
照這個順序,一步步排查,最容易找出問題:
① 先清環境與過濾
先把白棉、出水口、濾材、缸壁都清乾淨,維持原本的餵食量。
如果泡泡明顯變少,那就只是清潔頻率太低。
之後只要規律清洗(例如每週洗白棉、每兩週沖濾材),問題就能解決。
② 沒改善?試著減少餵食量
暫時餵原本一半的量,觀察 3~5 天。
如果泡泡減少,代表可能是生物量太多或食物品質有問題。
這時可以同時增加換水(30–50%),幫助稀釋水中有機物。
-
如果多換水後就改善:
表示是系統負荷過重,也就是魚太多或過濾太弱。
之後只要維持規律換水、避免再增加魚隻即可。 -
如果多換水沒改善:
那就換一包新飼料試試。
飼料如果受潮或氧化,魚會吃但消化差,泡泡就一直冒。
若換飼料後就恢復正常,那問題就是食物品質。
③ 全都沒效?那就看濾材或底沙
假如你都清過、也減餵、也多換水,泡泡還是繼續冒
那很可能是濾材或底沙卡了太多髒東西。
這時可以:
- 部分更換濾材(不要一次全換,保留細菌)
- 或乾脆減少濾材量,讓水流通暢、氧氣夠。
因為隨著時間,細菌族群已經成熟,不需要那麼多濾材。
堆太滿反而會阻水、變成髒污陷阱,讓泡泡更多。
別再以為「多放濾材」就會更乾淨!
這是很多人掉進去的陷阱。
其實濾材太多、水流太慢,反而會讓部分區域的細菌狀況不佳,
有機物沒被完全氧化,反而變成形成泡泡。
有時候真正的解法不是「加濾材」,而是「少一點、讓水流順一點」。
泡泡看起來只是小問題,但它其實是一個提早的警告。
當魚缸裡的有機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冒泡。
如果你能在這個階段發現、處理,往後就不容易爆藻、翻缸或養不穩。
所以,下次看到泡泡時別急著擔心只要一步一步檢查、慢慢調整,只要泡泡減少那就是做對了。不過在季節轉化的時候,本身魚缸細菌叢就會有些變化。所以如果只是偶爾有小泡泡的話,可以等待1周觀察看看,不急著做調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