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養魚後
可能會出現
前面1-2個月狀況都好好的
但是到了大概3個月或半年左右
魚況就開始變差
可能活力開始下降
或是體態變得有些奇怪
或是魚鰭會開始破裂還不會好
或是會猝死
不一定會一次全部出問題
但可能會是接二連三的出事
有時候去問其他人
會得到了
“你的魚老了”
這個答案
但出現這些症狀
魚真的是老了嗎?
這很明顯的不是
因為我們大多從水族館帶回來的魚
都只是亞成魚
也就是青少年魚
而我們飼養後
他們連繁殖期都還沒有
就直接老死怎麼想都不太對吧
所以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導致魚在飼養了一段時間後出事
但我的照護從最一開始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過濾也有洗
水也有換
也沒有再加新的生物
一開始都好好的阿
怎麼會養著養著就出事呢?
這時就要考慮到
是不是有什麼東西
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呢?
主要有四個東西
季節、魚缸內的細菌、飼料和魚本身
首先最直接的變化是季節
冬天與夏天的氣溫不同
這會造成魚隻的代謝和細菌的狀況都不同
而如果遇到春秋兩季
忽冷忽熱的季節
魚會更容易出問題
可能原本在夏天養
魚都好好的
但其實魚缸內有些缺失
於是到了秋天的時候
疾病就發生了
這也是飼養了2-3個月後會遇到問題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缸內的細菌
淡水缸來說
2-3個月大概就是魚缸內細菌叢成熟的時候
(如果以陸生的生態來表示的話
就是草原變成森林的時候了)
如果前面1-2個月魚缸狀況都很好
沒什麼太大問題的話
此時缸內的細菌
已經可以更有效率的處理缸中的有機物
而且也是此時
如果魚缸內濾材使用的太多
魚就會開始出現一些體表的傷害
或者是魚缸中的NO3-會開始變高
而導致魚的不適
此外如果一開始過濾擺放情況不太好
且又用了大量的石頭濾材
2-3個月該阻塞的地方也都阻塞的差不多了
細菌開始無家可歸
此時也會突然出現魚缸菌濁或爆藻的問題
因此如果是濾材擺放的問題
也是在養魚後2-3個月會出現
第三個是飼料
飼料從接觸到空氣的那一刻起
就會開始壞掉
而如果只是把飼料放在陰涼處的話
大多飼料在開封2-3個月左右
其內的維生素就會大幅流失到不足以支撐魚體
而魚就會因為
維生素的缺乏而開始出事
此外
如果是飼料營養的不適當
如果是在水溫24-26度左右的話
魚也大概飼養2-3個月左右
會開始出現消瘦的問題
溫度越高會發生越快
溫度越低會越慢
因此這個時間點
也是營養性問題好發的時候
第四個是魚體
當魚處在一個壓力狀況時
假如這個壓力是他能承受的壓力
則大多在當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
但再小的壓力
如果存在太久
仍然會導致身體狀況的惡化
2-3個月就大概是壓力會開始導致疾病的時間
而如果魚都照顧得很好
也有在長大的話
但是飲食卻沒有調整的話
通常會面臨三個情況
一個是因為飼料餵食量都相同
但這對已經長大的魚來說過少
所以出現了營養不良的情況
一個是因為魚長得很好
所以開始有繁殖的表現
但使用的餌料卻相同
不過繁殖期營養需求會跟成長期不太相同
因此也出現營養缺失
一個是魚已經停止生長
但還是給他能量很高的食物
因此魚開始變得過胖
導致魚隻異常
換句話說
魚的餵食量和餵食內容
其實有必要隨著魚的成長與體態去調整
不能一直給予差不多的量
總結來說
如果你發現養魚在飼養後2-3月出現了瓶頸
那絕大多數都是環境設置
或是營養狀況的問題
就代表飼養管理有缺失
這時候務必要去找出原因
不然可能會每次飼養
都會在類似的時間發生翻車事件喔
同樣的設缸方式和餵養條件
非常容易導致類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