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黏液的生理功能

魚的體表跟哺乳動物大致上類似

差異最大的就是在沒有角質層!

 

角質層是陸生動物體表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他能夠防止水分流失、抗摩擦、防止病源入侵

 

而魚則是靠黏液取代角質層的功能

 

魚的黏液靠其物理性質

而具有以下特性外

  1. 抗摩擦
  2. 防止環境毒素入侵
  3. 水分與鹽份的流失/流入

 

黏液裡面還有超多小分子與各式各樣的微生物

 

這些小分子包括

  1. 各種抗病物質
  2. 抗UV物質
  3. 毒素
  4. 氣味分子

 

能夠

  1. 防止魚被病原感染
  2. 被太陽曬傷
  3. 將能保護自身的毒素放入黏液裡,防止掠食者的吞噬

 

而氣味分子是魚和其他個體溝通的方式

例如

鰻鯰是透過彼此之間的黏液味道

來形成群游的小族群

 

金魚、歐洲鰻、東方星點魨則是透過黏液氣味尋找伴侶

 

當斑馬魚受到攻擊的時候,也會往水中釋放警戒分子

讓其他斑馬魚提早做準備

 

小丑魚身上的黏液,則是能夠防止其受海葵螫傷

 

比目魚則是用很臭的黏液來驅趕鯊魚

 

河豚黏液中的河豚毒素,也會讓石斑喪失胃口

 

不過黏液的氣味不是只有好處

掠食者與病原也會偵測魚的黏液

 

致病菌、吸蟲、黏液孢子蟲、魚蝨、白點蟲

都會往有魚黏液味道的地方聚集

 

這些病原可不是隨機的在水中亂游

而是有方向性的!

 

所以單純的殺菌燈與較強的水流

雖然可以減少疾病感染的強度

但是無法治癒這些疾病喔!


 

而魚黏液能夠溝通的對象

除了大型的生物外

還包含了細菌

 

魚黏液可以吸引特定的細菌與其結合

並且排除其他的菌種

這讓魚可以形成穩定的體表菌叢

 

而這些被選中的細菌

對魚來說非常重要!

 

這些細菌能夠

  1. 分泌對抗病原的物質
  2. 把黏液上的位置佔著,不讓病原有機可乘
  3. 能訓練魚的免疫,加強免疫
  4. 協助魚隻傷口的復原

 

所以過度的殺菌

反而會讓魚更容易感染

因為體表的正常菌叢受影響了!

 

除非是傷口確定有細菌感染的跡象

否而隨意使用殺菌劑或抗生素

反而會讓魚隻的癒合速度變慢

 

這在人類也是一樣的喔!


 

最後要提到的是

魚的黏液性質並非一成不變

 

溶氧、CO2、pH、溫度、鹽度、壓力、疾病

都會改變黏液中的化學性質

 

些微缺氧會造成黏液變得脆弱

(除了溶氧不足外

鰓的疾病會讓魚就算環境溶氧充足

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

硝酸中毒與營養不良也會讓魚貧血

也會陷入缺氧的狀況)

 

CO2過高會讓魚黏液變薄

(這是在鮭魚的研究

18ppm的CO2會讓鮭魚體表變薄

因為黏液分泌的細胞也減少了

所以黏液也會變薄

但在其他魚有沒有類似的現象

目前還未知

 

不過高CO2會讓魚血液和氧氣的結合力變差

也會出現類似缺氧的情況)

 

低pH與溫度的提高,黏液中的抗氧化物質都會增加

(酸跌或高溫飼養,都會大幅消耗魚體內的抗氧化力

抗氧化如果失效的話

黏液會變薄

魚體表就會開始受損)

 

鹽度的變化會影響體表的共生菌

(像是金娃娃要從淡水轉換到海水

要特別注意體表感染的問題

不過一般的鹽浴治療影響不大

不用太擔心)

 

壓力存在時壓力激素會出現在黏液裡,體表菌叢也會改變

(長期的壓力會讓菌叢不穩定

導致容易出現體表感染

而水中釋放的壓力激素

在某些魚種上也會造成其他魚隻的緊張)

 

疾病出現時黏液分泌增多,且免疫相關的因子表現增加

(雖然普遍是增加

但部分強勢的病原菌可以降低免疫因子的表現

這讓魚隻感染會越來越嚴重

這種情況就要用藥物處理了)


總結來說

黏液是魚和環境溝通的重要因子

也是保護自身的第一道防線

當黏液分泌出現異常時

(像是黏液分泌增加、水特別容易出現味道)

就代表有事情發生了!

需要開始尋找問題的根源囉!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