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決定魚的健康

金魚很容易立鱗腹水

鬥魚一直便祕、常常破鰭

燈魚、孔雀魚常常白便

某些魚隻很容易猝死

這不見得是環境不乾淨,或是魚體自身狀況不良

還有可能是腸道健康不良的表現!

 

魚體營養吸收能力還有免疫力

都受到腸道健康影響

 

營養不良可能並非給的食物營養不足

魚一直感染也不一定是環境不乾淨

而是腸道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

可能不論補了什麼食物魚都沒有好轉

或是一直清理魚缸

但魚還是越來越差

 

腸道是否健康的關鍵

除了環境之外(水溫太高或太低、缺氧、氨濃度過高,都會造成腸道異常)

也和腸道細菌叢的組成與多樣性有密切關係

 

腸道菌叢不只能調整魚體全身的免疫力

他還能

  • 協助分解營養
  • 加強腸道吸收能力
  • 增加腸道上皮的完整性
  • 減少腸道發炎
  • 增加魚的抗壓性
  • 直接抑制壞菌

 

因此腸道菌叢正常的魚

  • 生長速度較快
  • 抵抗力好
  • 消化力強,糞便少

 

而腸道菌叢不穩的魚

  • 容易生病
  • 消化不良(金魚大出超長超粗的糞便,或糞便顏色和吃入的食物顏色類似)
  • 便祕(例如:鬥魚有球狀糞便、或吃飯後超過2天才排泄)
  • 白便(會看到白色的黏液拖在魚的泄殖腔,或糞便外有很厚的黏液層)
  • 身體消瘦
  • 容易猝死(這在魚苗特別常見)
  • 不容易長大(這在魚苗特別常見)
  • 各種營養不良的症狀

 

而腸道菌叢主要受到

  • 食物
  • 環境菌叢

這兩大因素影響

 

環境穩定的魚缸

魚的腸道菌叢也會相對穩定

不過環境穩定是個很大的議題

我們會留在其他篇幅深入討論

這篇文章會把重點放在食物對腸道菌叢的影響

 

食物中的

  • 蛋白質
  • 油脂
  • 纖維
  • 礦物質
  • 維生素
  • 抗營養物質

都會影響到腸道菌叢的表現

 

其中如果飼料中有過多植物性蛋白或植物油

或是植物性原料的品質不佳(沒有經過適當的處理、或有發霉的情況)

 

雖然就魚隻營養的角度來看

可以支持魚體營養

但卻會導致腸道菌叢異常

而造成魚腸道異常、營養不良與免疫下降的問題

這問題在肉食魚特別嚴重

 

因此在尚未明白營養需求的魚隻

還是會建議使用魚油和魚粉做為飼料的基底

因為此二者已經被證實能夠維持腸道健康

 

而在選擇飼料的時候

不要選擇成分說明不清楚的飼料

像是:

植物性蛋白(X)

大豆蛋白(O)

 

魚及其衍生物(X)

高級魚粉(O)

 

而如果需要用其他物質取代魚油和魚粉

則需要用其他方式強化腸道菌叢

例如添加益生菌、益生質(例如:膳食纖維、beta葡聚醣)、丁酸、磷脂、膽鹼

 

 

而在使用飼料的時候

也要特別注意保存

因為氧化的酸敗油脂

會造成腸道菌叢的嚴重異常

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

 

而雖然飼料可以提供基礎的營養

但額外給予營養對腸道健康有其好處

例如

胺基酸中的methionine、valine、Leucine、phenylalanine、isoleucine和tryptophan

維生素A、C、E、肌醇、膽鹼、維生素B1、維生素B2

礦物質 硒、鋅

都能加強魚的腸道免疫

並且讓魚更能抗溫度、水質惡化、高密度養殖與病原的壓力

 

重金屬例如銅、汞則可能會傷害腸道

導致免疫下降

(所以用銅藥務必小心)

 

而除了食物內容外

餵食的頻率也會影響腸道菌叢

 

長期饑餓的魚隻

腸道菌叢狀況會很差

其中很多壞菌

 

但有趣的是

一周停止餵食1-2天的魚隻

其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與穩定度

會比每天餵食的魚還要高

 

因此

平日餵食如果可以多樣化給予

並在食物中添加維生素、益生菌

定期的停餵(注意魚苗不適合喔! 魚苗還是要每天餵食)

加上魚缸環境的穩定

就能讓魚更加的健康

 

而當魚出現營養性問題

或是不停的白便時

除了考慮下藥外

飲食上還有環境上的問題

也會是可能的考量因素

 

參考文獻

Dawood, M. A. (2021). Nutritional immunity of fish intestines: Important insights for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Reviews in Aquaculture13(1), 642-663.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