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QA]為什麼我的底濾缸會冒出油墨與泡泡?

Youtube:https://youtu.be/ySGLE7HjeOc

podcast: 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bad463f6-648c-441b-96a0-859d5bad6d9b

使用底濾的人有時候可能會發現,你家的底濾缸某幾格水面上,突然浮起一層白白的東西,有點像油墨,甚至會冒泡泡。更奇妙的是,這些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幾格,其他格卻乾乾淨淨,完全正常。

如果你有觀察到這個現象,大多代表的是濾材可能要調整了。

🔹 濾材放太多?你以為是安全,其實是隱憂

很多人以為濾材就是越多越好,畢竟濾材多能住的「好菌」越多,水質不是會更穩定嗎?但這就像你開了一間公司,本來十個人就可以把工作做完,結果你招了 100 個人來,結果會怎樣?

你會發現,前面十個人在拼命工作,後面九十個不知道在幹嘛,有些開始搞小團體,有些躺平混日子,甚至還有人在搞破壞。

在底濾缸裡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真正需要處理的水質有機物,大多在第一、第二、第三格濾材就已經搞定。第四格開始,有機物變少,細菌缺乏養分,環境變成「穩定貧瘠」。

 泡泡、油膜從哪來?不是水髒,而是細菌搞事

你看到的泡泡或油膜,不見得是水髒,而是細菌代謝物累積造成的結果。這些異常現象,常常發生在:

  • 營養不太穩定的地方
  • 水流設計不良的格子,造成死水區,細菌開始缺氧、死亡,其他細菌開始分解殘渣後死亡,浮出膜狀屍體;
  • 你放了太多濾材,讓這些地方變成細菌過多但食物卻不足。

這些細菌不是壞菌,只是牠們太餓了。沒東西吃,就開始亂做事(例如分解自己、製造奇怪氣體與雜質)。

 該怎麼辦?先別急著大洗缸,先檢查這幾件事:

  1. 先測水質
    • 測一下氨(NH₃)、亞硝酸(NO₂)、硝酸鹽(NO₃)、pH 值;
    • 如果氨與亞硝酸都是 0,但硝酸鹽偏高、pH 值逐漸下降,就可能是細菌代謝物累積過多。
  2. 檢查水流路徑
    • 有沒有哪一格水流超慢?或是水根本繞過濾材、直接流過去?
    • 有些缸設計會讓前幾格水流直通後面,前端濾材根本沒發揮作用。
  3. 觀察濾材分布
    • 每格是不是都塞得一模一樣滿?
    • 建議不要每格都放一樣的濾材,而是依照水流強度與水質狀況,配置不同類型與密度的濾材。

濾材調整策略:從「最貧窮的那一格」開始動刀

如果你確認真的濾材太多,可以這樣做:

  • 從最後一格開始減少濾材
    • 不要一口氣全拿掉,每次拿掉一點點,讓細菌有時間調整與搬家;
    • 比起直接清空整格,分批減少風險比較小,也能觀察每一次改變的結果。
  • 每格減少 1/3 1/4 也可以
    • 如果你不怕麻煩,這種做法也不錯,只要記得一週內不要動太多格
    • 同時一定要觀察水質是否仍穩定,若有大變動,先停手。

 所以,底濾缸到底適合新手嗎?

我們不會說「底濾缸不好」,但它的確不是新手最省事的選擇。因為你要觀察的東西很多,例如:

  • 每一格水流是否順暢?
  • 每一格濾材的實際效能?
  • 哪一格最容易塞、最容易出問題?

還有更現實的一點:底濾缸通常不便宜,而且每間廠商的設計邏輯不一,有的缸甚至第一格會被直接繞過(這到底是哪門子的設計...

 最後給飼主的一個思考題:

你現在魚缸裡的濾材,真的都還在發揮功能嗎?還是已經變成公司裡不知道在幹嘛的員工,只會製造垃圾與消耗資源呢?

當你開始用這種方式思考,你就會發現——穩定的魚缸,不是靠「堆最多的濾材」達成的,而是靠「讓每一格都能確實發揮功能」建立的。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