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水族缸溶氧的因子

氧氣是絕大多數生物生存所需的必要元素,

這在魚身上也不例外。

然而氧氣與水天生的不合,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說是非常的低。

對陸生動物來說空氣裡隨時都有200,000ppm的氧氣可以取用,

但在台灣的環境裡水中的溶氧最多也不會超過8.5ppm,

而要讓魚生活得好至少需要5ppm的溶氧。

這之間只有微幅約3.5ppm的差距。

因此了解影響溶氧的因子

對於維持魚隻健康可說是非常重要。

 

影響溶氧因子對於溶氧的影響可以分成三部份:

影響氧氣飽和度、

影響氧氣空間分布

影響氧氣時間分布。

以下就這三點分別介紹。


影響氧氣飽和度

所有的物質溶解在水中的量都有一個極限,

這個極限就稱作飽和度。

氧氣在水中的飽和度主要受到水溫、鹽度、氣壓這三個因子的影響。

水溫越高溶氧越低、

鹽度越高溶氧越低、

氣壓越低溶氧越低。

 

這三條法則的中心概念是”氧氣很討厭水”。

因為氧氣非常的不喜歡水,

所以只要有比較高的能量(水溫高)

或是外界阻力比較低(氣壓低)

就會迫不及待的離開水中。

而鹽則是水的好夥伴,

當他們開心手牽手的時候

氧氣會被排擠得更嚴重

所以鹽度上升也會造成溶氧下降。

 

也因為水溫和鹽度都會影響氧氣的飽和度,

因此在用鹽或是升溫的方式治療魚隻時,

最好能夠加強打氣,

減少因為溶氧飽和上限下降而造成的缺氧問題。

而平常除非有治療疾病的考量在,

不然也盡量把魚隻飼養在25~27度左右會比較適當


影響氧氣空間分布

水族缸裡的水雖然看起來質地很一致,

但事實上如果水缸中的水流循環不好,

很容易會有氧氣分部不均的現象。

 

水中的氧氣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自於植物與藻類的光合作用,

一個是水面與空氣的接觸。

前者是一個雙面刃,

雖然有時會造成缺氧,

但他可以讓溶氧分布的很均勻。

後者則是主要發生在氣泡表面或者是水體表面,

這也是為什麼打氣石打出來的氣泡如果比較細緻的話,

提升溶氧的效果會比較好的原因,

因為氣泡越小,

水和空氣的接觸面積就會越大。

 

雖然打氣石可以增加溶氧,

但氣體一律是往上升的,

而空氣上升時也會將水往表層帶,

因此如果水循環不佳無法將充氧的水往底層送的話,

會造成表層水溶氧充足但是水底層缺氧。

此時就會觀察原本應該分散在水缸各處的魚隻,

全都聚集到水層上三分之一活動。


影響氧氣時間分布

植物或藻類很多的缸體中,

水中的氧氣濃度會隨著日夜週期變化。

這是因為植物在白天會以光合作用為主,

晚上則是以呼吸作用為主。

 

行光合作用時植物和藻類會釋放出大量的氧氣,

有時候甚至會造成水體中的氧氣量過飽和。

但到了夜晚時植物則會消耗大量的氧氣,

此時如果水中的溶氧不足就會造成缺氧的情況。

因此在有大量植物的缸體中,

溶氧量最高的時間點會是關燈前一刻,

植物已經行了一整個早上的光合作用時。

而溶氧量最低的時間點則是開燈前一刻,

植物行了一整個晚上的呼吸作用時。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會出現,

前一天魚都好好的,

但是早上起來就死了一些的主要原因。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

水草在狀況不好或環境改變的情況下,

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甚至直接不行光合作用。

因此若水草缸不想要打氣的話,

要確保水草的狀況都很良好,

而且魚隻也無明顯的不適。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