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疾病的特徵

傳染性疾病的特徵

傳染性疾病是來自病原體的感染

是一場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戰爭

因此傳染性疾病會有以下的特徵

(想看實際的例子嗎? 可參考這篇)

 

特徵一、有潛伏期

病原體是生物

他們複製與傳播都需要時間

所以不會一感染就造成嚴重的症狀

感染到發病需要一段時間(也就是潛伏期)

 

魚接觸到病原後大多會在3-7天後發病

不過如果是超強病原(柱狀病、卵圓)

可能接觸的6小時就發病

如果是慢吞吞的病源(分枝桿菌、微孢子蟲)

則是接觸了半年到一年才發病

 

所以當遇到傳染病的時候

可能要思考看看最近一個禮拜、甚至是一年內

有沒有做什麼改變

或是進新魚

 

特徵二、同種魚身上的病症程度不一致

 

當魚被感染時

身上的免疫也會啟動對抗感染

 

像是

細菌性感染會發炎泛紅

體表寄生蟲感染會讓體表黏液增生

體內寄生蟲感染會讓魚白便(這算是腸道黏液增生)

病毒感染會讓魚沒精神(就跟我們感冒會想睡一樣)

 

不過不同隻魚的免疫力強度不同

(就像有些人常常感冒

有一些人則是連新冠都不會得)

因此在同一個時間點

同種魚的族群中

會觀察到有些魚超嚴重

有些魚則像是沒事人一樣

各種程度的病癥都會有

 

特徵三、疾病會先惡化再好轉

傳染性疾病的症狀

隨著時間

會慢慢的惡化

甚至造成死亡

但過了某個時間點後

疾病又會突然開始好轉

 

好轉代表魚的免疫全部啟動了

但真的不要太期望這個

因為魚免疫全面啟動速度超級無敵慢

狀況好的時候也要3-6個禮拜才會完成

狀況差有可能拖到半年

 

那些很快就好轉的魚

大多是曾經被感染過的個體

 

多數傳染性疾病

約在發病後3-14天出現最嚴重的病症

 

如果是很急性的疾病

整個惡化的過程可能只需要1-2天

魚會死得超大量

 

如果是慢性的疾病(例如:分枝桿菌)

整個惡化過程可能會拖上數個月

 

 

特徵四、物種差異

不同物種的抗病能力差異很大

物種相似的魚症狀都很嚴重、死亡率超高

但種別差異大的物種卻完全沒影響

或只有輕微的症狀

 

特徵五、多發生在壓力後或新進生物後

魚的免疫

  • 運輸後
  • 換缸後
  • 大清缸
  • 季節轉變時

都會比較低落

此時容易感染疾病

 

而環境過髒、水質不良、飼養密度過高

也會讓魚隻有壓力

導致疾病發生

 

而進新魚、水草、螺、蝦

也有機會從外面帶來新的病原

導致發病

 


傳染性疾病的處理對策

 

  1. 會發病就代表魚的免疫打輸了,此時就是下藥的時候。針對問題下相對應的藥物。但切勿看到黑影就開槍,同一個症狀可能是不同疾病導致。
  2. 維持水質乾淨。 魚生病時會分泌特別多的黏液,因此水質惡化的速度會比原本都還快。可能會發現水中有異味或是漂浮著白色黏液。因此這段時間需要多換水,並且停止餵食。
  3. 幫魚降壓。水中可加入千分之0.2-1的氯化鈉,降低魚隻壓力。
  4. 尋找感染的可能原因,並且改善。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