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連結:https://sndn.link/towerfish/YCMtxN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GgOUvLk0Dg4
有些飼主會發現鬥魚反覆咬自己的尾巴,結果尾巴發炎或感染,看起來像是魚在傷害自己,而且傷口可能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很常見,但為什麼會發生?又該怎麼處理呢?
這是單純的發炎,還是已經感染了?
觀察傷口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
單純受傷的發炎
- 傷口邊緣或魚鰭基部呈現淡淡的紅色,但不會擴散。
- 只有咬傷的地方發紅,不會快速變大。
- 整體看起來比較平整,沒有明顯的爛邊或毛邊。
感染性的發炎
- 傷口周圍顏色變深(深紅、黑色或發白),可能有血絲。
- 鰭膜或組織變得腐爛、焦黑,邊緣不平整,甚至長毛。
- 傷口範圍變大,水面或魚身上可能有黏液,甚至有腥臭味。
如果傷口已經感染,比起「咬尾」本身,更需要關心「為什麼會感染?」
為什麼鬥魚會感染?
鬥魚在野外經常打架,但一般來說,即使受傷也不應該輕易感染。當魚咬尾後短時間內就感染,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魚的免疫力較差
- 飼料營養不均衡,缺乏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導致傷口癒合變慢。
- 魚身體較弱,對細菌的抵抗力較低。
水質環境不佳
- 亞硝酸、氨氮過高,pH值不穩定或水溫變化太大,會影響魚的保護黏液層,使傷口更容易感染。
- 如果魚缸內壁或裝飾物摸起來滑滑的,可能表示水中有機污染太高,應該檢查過濾器是否正常運作。
- 過度換水可能會影響水中的微生物平衡,建議每5-7天換水一次,換10%-30%的水,避免水質變動太大。
水中細菌叢不穩定
- 沒有使用過濾器,導致水中的微生物環境不穩定,影響魚的健康。即使是養鬥魚,也建議使用小型過濾器或水妖精來維持水質穩定。
水太乾淨也不好
- 如果過度換水,或使用RO水、全屋過濾水,可能會讓水中的有機物過少,導致細菌叢無法適應環境變化,每次餵食後細菌數量大幅波動,使魚更容易感染。建議適量保留一些「舊水」,幫助維持水中的微生物平衡。
受感染的傷口該不該用藥?
- 如果只是輕微感染(紅腫但沒有爛掉),可以加入1/1000的鹽來抑制細菌,並確保水質穩定。
- 如果感染快速惡化(傷口變黑、擴大、甚至尾巴爛掉),可以考慮使用非處方的抗菌藥(如市售的體表感染藥)。但不要隨便亂用藥!應先排除水質和營養問題,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
- 如果已經感染,且魚缸內還有其他魚,建議隔離治療,但要確保隔離缸的水質穩定,並提供適當的過濾或增氧,避免水質迅速惡化。
為什麼鬥魚會咬尾巴?
當我們排除感染問題後,就可以來了解魚為什麼會咬自己的尾巴。
1. 無聊或壓力
- 如果環境太單調,魚可能因為無聊或壓力過大而自殘,這種行為類似狗一直舔腳、鳥拔自己羽毛。
2. 覺得尾巴太礙事
- 有些鬥魚(特別是半月或超半月品系)可能覺得自己的尾巴太大、游動不方便,於是乾脆自己咬掉。
3. 缸太小,活動空間不足
- 如果魚缸太小(小於8吋),魚的活動範圍受限,容易產生壓力,導致異常行為。
- 養鬥魚建議至少使用10公升的水體,並增加裝飾物來豐富環境。
4. 水質變動過大
- pH值、水溫變化太大,或氨氮、亞硝酸過高,都可能讓魚感到不適,導致牠出現異常行為。
- 建議使用水質試劑檢測,確保:
- 氨氮(NH₃/NH₄⁺):0 ppm
- 亞硝酸(NO₂⁻):0 ppm
- 硝酸鹽(NO₃⁻):最好低於 20 ppm
- pH值變動不超過 0.3
- KH 維持在 3 度左右,避免水質不穩
- 換水時,水溫相差不要超過 1°C
如何解決鬥魚咬尾的問題?
1. 增加環境豐富度
- 提供足夠大的水體(至少10公升)。
- 增加水草、沉木、石頭等裝飾,讓魚可以探索,減少無聊。
- 使用小型外掛過濾或水妖精,讓水流有些變化,增加環境刺激。
2. 增加活動量
- 每天讓鬥魚照鏡子5-10分鐘,刺激牠們展鰭,減少無聊。
- 如果可以,讓兩隻鬥魚放在相鄰的缸內,讓牠們偶爾看到對方,但不會直接接觸,增加社交刺激。
3. 調整餵食與水質
- 確保餵食營養均衡,如高品質飼料、豐年蝦、紅蟲等,幫助傷口修復。
- 定期檢測水質,維持良好的水質管理。
結論
鬥魚咬尾的原因可能與環境、壓力、個性有關,而感染則與免疫力、水質、細菌叢不穩定有關。因此,飼主應該:
- 提升環境豐富度,讓魚有更多刺激,減少無聊和壓力。
- 保持水質穩定,避免過度換水或水質變動過大。
- 提供均衡營養,讓魚保持健康,提高免疫力。
- 如果感染加重,才考慮用藥,並追蹤水質和細菌叢問題。
如果你的鬥魚天生愛咬尾巴,只要確保牠不會感染、不影響健康,那就接受牠破破爛爛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