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e15fa106-afda-4280-bfc1-926dfa07252a
Youtube:https://youtu.be/PFRilS6-J_c
在許多水族社團中,我們常聽到「淡水缸用白燈、水草缸用水草燈」這樣的建議,但很少人真正解釋為什麼。畢竟海水缸多半是藍光,那為什麼淡水卻不行?
一、從植物角度看:水草需要「全光譜」的白光
水草的能量來自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最有效率的波長,是紅光與藍光。這也是為什麼植物燈通常偏粉紫色,因為那是紅光與藍光的合成色。不過,如果你把整缸魚草都照成粉紫光,雖然長得快,卻非常刺眼又難看。
水草燈因此加入了綠光與白光。
綠光並不是為了幫助光合作用,而是讓反射的顏色更自然,讓水草看起來「更綠」。白光則是用來平衡整體色溫,讓整缸觀賞起來舒服又清晰。
簡單說,水草燈不是單純「讓植物長得快」,而是讓植物在視覺上也能被人類看起來漂亮。
此外,普通LED白燈的光譜往往偏藍,這會造成藻類相對活躍、而水草表現不佳的情況。因為藻類能在低效率光下生存,但水草則需要完整的紅、藍光刺激。因此,「白燈可以用,但水草燈會更好」,這句話不只是商業話術,而是反映了植物光譜需求的實際差異。
二、從藻類角度看:光色不對,藻就先爆
藻類與水草同樣行光合作用,但生理機制不完全相同。若你長期使用偏藍的燈(例如白光LED偏藍型),水草吸收效率差,反而讓藻類搶先利用能量生長。於是你會發現「水草長不好,但藻長滿缸」的情況。這並不是肥料或二氧化碳的錯,而是光譜不平衡造成的。
三、從魚的角度看:白光是牠們最熟悉的環境
魚類與我們一樣,也會被燈光顏色影響行為與情緒。
但不同魚種對光色的偏好不一:有的在紅光下更活躍,有的在藍光下更緊張。研究尚未能統一結論,但有一點確定牠們在演化中從未遇過紅、綠、紫這些單色光的世界。野外的魚,只認識太陽光與月光。因此使用模擬自然日光的白燈,最接近牠們熟悉的環境。若用偏藍或偏紅的燈,魚的視覺系統與行為節律會受到干擾。
例如:
- 魚可能誤判光源方向,變得緊張不敢游出;
- 魚體色變淡,是因為牠們嘗試與背景融合;
- 某些魚在持續明亮環境下無法休息,導致食慾下降或免疫力變差
此外,不同魚種的「可見光範圍」也不一樣。有些魚看不到紅光,但能看見紫外光;有些則與人類視覺接近。這表示即使你覺得燈光柔和,對魚而言可能刺眼甚至令人迷惑。
所以,最安全的選擇仍然是白光或經光譜平衡的水草燈。白光提供自然光線節奏,水草燈則在紅藍波長補足植物需求,同時不會讓魚感到不適。這兩種燈都能維持魚隻穩定與健康。
四、光不是越亮越好:亮度與黑暗期同樣重要
許多人誤以為魚缸越亮越美,但對魚來說,過強的光線等於長期暴露在壓力中。
魚在光線太強時會主動「去色」體色變淡、縮鰭、躲起來。這並不是牠們不顯色,而是害怕時的保護反應。
此外,魚需要黑暗時間休息。大多數魚類每天需要至少 8 小時的黑暗期,若燈整天不關,魚的免疫系統與內分泌會受到干擾,行為也會變得異常。所以比起光色,正確的開燈時間更關鍵。只要維持白光或水草燈、定時開關,就能達到最佳平衡。
結語:讓魚與植物都舒服的光,才是好光
白光與水草燈的選擇,不只是美觀問題,更關乎缸內整體生理與生態的穩定。
植物需要完整光譜來維持健康;藻類在偏藍光下容易過度生長;魚則需要自然光環境來降低壓力如果你的燈光讓水草長得漂亮、魚願意出來活動,那就是最適合你那缸的光線了。